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谨防保险营销套路
时间:2025-01-25 15:21:04 出处:百科阅读(143)
“我已经点了取消,树立但是正确购票时仍然被自动添加了保险。”近期,消费市民王先生通过售票平台购买车票时,观念被强制搭售了一款疫情隔离津贴险。谨防
王先生的保险经历并非个案。近年来,营销强制捆绑销售早已不是套路新鲜事物,捆绑的树立保险产品,也从最初的正确意外险到现在的疫情隔离险。然而,消费强制捆绑销售也只是观念保险营销套路的一种,诸如“首月1元”“免费领取”“炒停售”等套路营销手段更是谨防层出不穷。
营销手段多样
警惕捆绑销售
王先生介绍,保险他在一家出行平台购买火车票时,营销选择乘客页面和去支付页面时,会直接出现一条关于疫情津贴险的内容。该险种还分为无保障、升级保障、至尊保障和标准保障等不同类目,价格也分别为0元、50元/人、60元/人、40元/人,如果勾选,就会在支付车票时直接被扣除保费。
此外,在该平台疫情津贴险条框中,无保障的选项相比于其他保障选项类别,就显得十分不显眼,若不仔细阅读并辨认勾选,很容易就会被相对显眼的保障选项迷惑。消费者如果时间紧,急于购买车票出行,很容易就购买了保障产品,而这也成为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购买了保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出行平台,银行、网贷平台等也经常会通过强制搭售的行为,让消费者购买保险。此外,“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等套路营销手段也让消费者十分头疼。
不少消费者投诉反映,自己曾遭遇“首月0元”等营销诱导手段,他们被广告宣传吸引后,在不知情或未认真审阅页面的情况下进行投保,且开通了自动扣款功能。由于手段较为隐蔽,往往在事后查账时,才知晓自己在不经意间购买了保险产品。
还有部分网友表示,从出行、支付、短视频等各类APP或者网页上误点了相关广告后,如填写了问卷调查、线上购物等,有时就会遭遇扣费,其金额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
理性看待广告宣传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今年1月,银保监会就“首月0元”“免费保障”等为噱头的误导投保“套路保”行为发布风险提示,指出在保险营销中,保费交纳前轻后重、层层递增等“套路保”行为是在以“优惠”之名进行诱导。比如,片面宣传“首月0元”“首月1元”“免费领取”,以“零首付”等套路给人以优惠错觉,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
此外,部分理财机构还存在着炒作“限售、限时、限量”,不如实、不准确介绍产品责任、功能和保险期间,或以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等销售误导行为。有的消费者因为所谓“免费”“限时”等套路,被误导投保了不需要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保险产品。
相关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警惕营销中掩饰风险、隐瞒息费等行为,不要仅因为“免费”“零首付”“限时”等营销宣传套路而轻率购买不了解、不必要的金融产品。作为消费者,在经常关注监管风险提示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
我市某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务必要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不要因小失大,落入虚假宣传圈套,理性看待广告宣传语,在购买保险产品前看清产品费率。此外,还要了解自身每个年龄段、每个月需要缴纳多少保费,在了解且接受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投保。
“消费者应勿受高息诱导,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认真了解保险合同条款。”保险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金融产品,并且对产品相关条款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权利与义务,审慎签署保险合同,并结合自身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
消费者还应保护个人信息,拒绝强制捆绑消费。比如,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保管好身份证件、银行卡号、移动支付码、保险合同、网银验证码等信息,谨防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如果消费者已经中了保险营销的套路,又该如何维权呢?对此,相关监管部门回应,消费者如遇到金融机构强买强卖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向贷款机构、保险机构内部的消费者投诉专线、地方金融监管局、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消费者协会等渠道进行举报投诉,也可以通过向当地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以及通过诉讼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记者 蒋阳阳
下一篇:坚持问题导向 破除作风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