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达林业“换脸”隐情: 家居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时间:2025-01-25 05:21:27 出处:娱乐阅读(143)
升达温江工厂车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成都报道
年度营业收入大增136.78%,隐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家居进入净利润翻4倍!
2月27日晚间,行业升达林业(002259)公布的微利2016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5亿元,换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升达时代净利润为7313.64万元。升达林业公布的林业业绩变动主要原因,一是隐情燃气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另一个是家居进入公司向控股股东升达集团出售家居及森林相关的资产和负债。
“你现在看到的行业生产线和厂房都已不是上市公司资产。”2月25日,微利在升达集团温江工厂内,换脸升达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岳振锁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当天的温江工厂内,成堆的原木被碎化后堆积如山,原木香味弥漫,机器轰鸣声中,各条生产线有序运转,成车的升达地板成品被装载外运。然而这一切,随着相关资产被打包出售,已和上市公司升达林业无关。
家居森林资产为何剥离?
“目前相关资产剥离工作已完成。”岳振锁称。
此前的2月14日,升达林业公告称,公司拟以9.41亿元对价向控股股东升达集团出售家居业务及森林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包括公司名下的家居业务经营性资产和负债及12家子公司股权、公司名下森林资产及升达造林100%的股权。升达集团将以现金方式向上市公司支付标的资产转让价款,并承接拟出售资产对上市公司的负债。
本次交易完成前,升达林业的主营业务包括家居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清洁能源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其中,家居板块仍是公司的主营收入来源。据悉,1996年,升达林业年产200万平方米的强化木地板生产线开工建设,公司从德国贝高引进了我国第一条强化木地板自动压贴生产线和豪迈成型加工线,并以此打开了家居产业的大门。发展到现在,已是拥有30多万亩建设用材林基地、年产强化地板1300万平方米的国内大型家居龙头企业。
直到2013年,升达林业收购了四川中海天然气有限公司67%股权,借此切入了新能源液化天然气行业。随后,公司开始推行“家居林业+天然气行业”双业务并重的发展战略。2014年,升达林业剥离了盈利较差的纤维板业务后,更是提出了打造“大家居”的概念。去年初,升达林业还公告称,拟通过升达物联通智能家居产业并购基金对深圳物联通进行增资扩股。
然而,“大家居”尚未完成,升达林业为何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转身全力做起了清洁能源产业?
“家居板块的盈利能力不高,会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业绩。”据岳振锁介绍,密度板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近年来盈利能力逐年下降,很多企业已出现负毛利。升达林业在报告中的措辞则是,目前传统家居行业发展不景气,公司家居业务遭遇瓶颈。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不仅是升达林业,在四川,人造板行业普遍面临盈利难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原总工程师肖小兵告诉记者,近几年,四川人造板行业升级换代相对缓慢,再加上当地原材料价格普遍校贵,直接导致了相关企业的生存困难。
保护森林资源误区
问题是,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四川为何原木材料价格会贵呢?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当地林产企业表示,四川比较特殊,不但严格执行“天保工程”,天然林全部禁止采伐,就连经济速生林有的县也在禁伐,导致企业不得不去外地高价购进原料用于生产。
“升达林业自有建设用材林30多万亩,却不能去砍伐循环利用,只能去周边高价购买;即便有的让利用也只是树枝等碎料。”岳振锁介绍称,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对此,中国林产工业协会首席专家、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原副司长孙建对记者表示,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循环资源,国家在环境保护上对森林属性有明确的划分,天然林严格禁伐,经济林、商品林则要循环利用起来,总的原则是栽种量大于采伐量,“速生林就是要利用起来,树木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不利用过了周期反而会对环境造成伤害,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森林资源属性很多,对于经济速生林需要重点考虑两个属性,即商业属性和生理属性,既要考虑它的价值也要考虑其生长的周期,两个属性都要利用起来。”中国林产工业协会首席专家、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吴晓松表示。
孙建客观分析后认为,四川的确有其地理位置特殊的一面,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尤为重要;但即便如此,在森林保护上也要增大培育商品林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
对此,四川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刘屈原表示,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并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进行森林采伐引导,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量利用。
而如果在不远的将来,森林资源能真正循环利用起来,从上市公司剥离出来的升达“大家居”计划或许能进行得更加顺畅。不过,在岳振锁看来,升达“大家居”的打造一直都没有停,在消费习惯逐渐成熟,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条件下,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目前,软件平台已经有了,下一步就是在结算和品牌引进上继续完善。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