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年金:不成长的烦恼
时间:2025-01-25 03:46:49 出处:时尚阅读(143)
摘要:企业年金的企业运营成本很高,资金规模越小,年金运营成本就越高,不成投资收益就越小。烦恼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都知道企业要缴养老保险,企业知道企业要上企业年金的年金却少之又少,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少上、不成不上的烦恼局面,尤其是企业中小企业严重“缺席”。
“我们不是年金不想上,而是不成上不起。”李浩亮是烦恼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为了吸引人才同时避免人员流动造成的企业客户损失,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年金5%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员工缴纳2%,不成公司为其缴纳3%,但公司运营不到3年,情况不容乐观,不得不取消了该项福利。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缴纳和缴纳多少,在我国真正的发展期不过十年有余。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办法,对有关企业年金的具体操作和企业年金基金市场的具体管理进行了规范。当年,企业年金出现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从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80亿元。但是,从企业性质上来看,建立企业年金的大都是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垄断行业。
即便发展至今,企业年金的资金规模虽然较初期增长了25倍,但其中90%以上的资金依然来自大型国企,中小企业的资金占比严重偏低。也正是这个原因,长期以来,企业年金大都被看做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特有福利,被冠为“富人俱乐部”。
“多年来,我国一直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但由于这部分群体的盈利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都相对较弱,没有过多的能力提供这方面的保障。”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研究员崔鹏对《华夏时报》记者称,我国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均衡,企业年金占比偏小,已成为发展中的短板。
一位接近人保部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年金的退出机制也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这部分资金原本属于企业薪资延期支付的那部分,按照之前的案例来看,大部分跳槽或者辞职人员只是将自己个人缴纳的部分拿走或是转移。
而在崔鹏看来,中小企业年金难成气候的显性原因除了自身实力因素之外,最大的阻力则是适合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计划发展缓慢,致使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之初,需将企业年金方案报送所在地区的人保部门备案,然后再与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签署一系列的合同,将企业的年金进行托管。管理方式分为企业年金单一计划和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前者适合资金雄厚的大企业,管理机构会为其资金制订量体裁衣式的投资计划。但由于中小企业委托的年金规模小,对管理机构缺乏吸引力,因此,可由多个企业共同参加的集合年金计划应运而生。
“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很高,资金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就越高,投资收益就越小。”崔鹏表示,虽然近年来一些年金管理机构推出了类集合计划的年金产品,但由于合规性和手续繁琐等问题,集合计划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小企业的参保意愿依然不强。
那么,企业年金发展十年,池子里到底有多少水呢?
人社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57485家,积累金额达到5113.75亿元。而就在2006年,企业年金发展初期,保监会曾做出预测,企业年金每年有望新增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总额有望达到千万亿元以上。然而,时隔多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依然偏小,甚至不及当年预期的一半。
2012年,方正金融研究院曾发布一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年金占基本养老金比重为18.3%,而全球企业年金(大约30万亿美元)则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约6万亿美元)的500%;另外,我国企业年金的平均替代率远远不到1%(企业年金替代率指从企业年金获取的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替代比率),而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则接近40%。
都知道企业要缴养老保险,企业知道企业要上企业年金的年金却少之又少,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少上、不成不上的烦恼局面,尤其是企业中小企业严重“缺席”。
“我们不是年金不想上,而是不成上不起。”李浩亮是烦恼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为了吸引人才同时避免人员流动造成的企业客户损失,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年金5%建立了企业年金;其中,员工缴纳2%,不成公司为其缴纳3%,但公司运营不到3年,情况不容乐观,不得不取消了该项福利。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缴纳和缴纳多少,在我国真正的发展期不过十年有余。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办法,对有关企业年金的具体操作和企业年金基金市场的具体管理进行了规范。当年,企业年金出现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从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80亿元。但是,从企业性质上来看,建立企业年金的大都是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垄断行业。
即便发展至今,企业年金的资金规模虽然较初期增长了25倍,但其中90%以上的资金依然来自大型国企,中小企业的资金占比严重偏低。也正是这个原因,长期以来,企业年金大都被看做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特有福利,被冠为“富人俱乐部”。
“多年来,我国一直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但由于这部分群体的盈利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都相对较弱,没有过多的能力提供这方面的保障。”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研究员崔鹏对《华夏时报》记者称,我国三大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均衡,企业年金占比偏小,已成为发展中的短板。
一位接近人保部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年金的退出机制也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这部分资金原本属于企业薪资延期支付的那部分,按照之前的案例来看,大部分跳槽或者辞职人员只是将自己个人缴纳的部分拿走或是转移。
而在崔鹏看来,中小企业年金难成气候的显性原因除了自身实力因素之外,最大的阻力则是适合中小企业的集合年金计划发展缓慢,致使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之初,需将企业年金方案报送所在地区的人保部门备案,然后再与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签署一系列的合同,将企业的年金进行托管。管理方式分为企业年金单一计划和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前者适合资金雄厚的大企业,管理机构会为其资金制订量体裁衣式的投资计划。但由于中小企业委托的年金规模小,对管理机构缺乏吸引力,因此,可由多个企业共同参加的集合年金计划应运而生。
“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很高,资金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就越高,投资收益就越小。”崔鹏表示,虽然近年来一些年金管理机构推出了类集合计划的年金产品,但由于合规性和手续繁琐等问题,集合计划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小企业的参保意愿依然不强。
那么,企业年金发展十年,池子里到底有多少水呢?
人社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57485家,积累金额达到5113.75亿元。而就在2006年,企业年金发展初期,保监会曾做出预测,企业年金每年有望新增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总额有望达到千万亿元以上。然而,时隔多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依然偏小,甚至不及当年预期的一半。
2012年,方正金融研究院曾发布一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年金占基本养老金比重为18.3%,而全球企业年金(大约30万亿美元)则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约6万亿美元)的500%;另外,我国企业年金的平均替代率远远不到1%(企业年金替代率指从企业年金获取的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替代比率),而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则接近40%。
企业年金占比偏低,“第二支柱”的作用偏弱,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压力过大。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