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雄安“央企一条街”: 最大胆的构想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时间:2025-01-24 20:55:05 出处:时尚阅读(14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杨仕省 雄安报道
容城县奥威路,实现这条自雄安新区公布后,不样就迅速被央企“占领”的雄大胆的构“央企一条街”,近日有些不一样。安央
这种不一样,企条不仅仅是街最去年成立的“河北移动雄安新区分公司”正式挂上牌了,也不仅仅是想都电线杆上新增了“雄安智能灯杆”的标志,如果从表面上看,可里少有人出入的央企大楼、车来车往的奥威路,和一年前差别并不大。
不过,河北移动雄安新区分公司临时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杨金辉知道,现在的奥威路,含金量和一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3月28日,中国移动雄安分公司举办的“智慧新城 数说未来——数字城市基础建设规划研讨会”,奥威路上的央企一把手集聚一堂,共同探讨雄安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园区布局的思路。这个本来邀请了30多人的研讨会,最终来了200多人,工作人员不得不一再加椅子。
“刚来的时候所有企业都不知道要做什么,面临一个全新的、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雄安,一切只能摸索,不过,现在看来,放开手大胆干,成果还是非常喜人的。”杨金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这一年,从奥威路扩散的新思路正在逐渐覆盖整个雄安新区,带来了许多变化,而更多的新做法,只等待规划的来临,就将迫不及待地落地,为雄安的建设添砖加瓦。
开荒者
国网信息产业集团雄安负责人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用“开荒者”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
不过,当他踏上略显破旧的容城县,走上已经聚集了众多央企的奥威路,看到国家电网租赁的3层居民小楼时,忽然就感到自己任重道远。
从去年7、8月与雄安新区管委会对接,到9月正式入驻雄安,到现在不过半年。这半年中,工作又多又杂。不过,到雄安一周年的现在,工作已经初步理顺,工作环境更是和刚来时有天壤之别。
这个三层小楼内,有着最新的高科技的成果。尽管常驻人员不多,但是,国网各分公司的人时不时就聚集在这里办公,十分热闹。
杨金辉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办公室的时候,十分自豪。“我们之前来的时候,到处都很不好,现在已经很不错了。”综合部、网络部,一个一个工位组成的格子间,让办公环境看起来十分专业。
最明显的是,和去年比起来,这里的工作人员明显多了。
事实上,充实起来的,不仅是各央企的办公室。
奥威路已经满员,中国黄金、中国铁塔等众多央企都不得不选择在奥威路之外的区域,同样的,市民中心附近也成为央企们的集中区域。
尽管在规划尚未出台之前,雄安新区并没有太大的建设动作,但是伴随着首标工程市民中心的落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找到了方向。
新思路
央企高管们发现,从踏上雄安新区开始,就不得不开展一系列从无到有、先破后立的工作。
“从去年9月过来以后,就一直在探索雄安公司的发展,因为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我们最新的技术、最大胆的构想,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上述国网人士说。
在国网信息产业集团雄安新区联络处的办公楼里,一进门,就能看见醒目的“互联共享 让能源更智慧、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一楼的展厅内,有关智能芯片、通信、大数据及云服务等业务介绍满满排了整个屋子。
“我们的目标是,有电的地方就能上网,用电网完成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家庭等整个智慧城市的连接。”上述国网人士介绍。
用电连通万物,此前只是以电为载体,而国网的目标是,借助国家电网的优势,以科技连接传统与未来。
这样的想法也在中国移动雄安分公司里不停发酵。
在这个年轻的三级央企子公司办公楼的楼梯口,挂着醒目的文化宣言,其中的发展定位是,要成为信息智能雄安的使能者和推动者,奋斗目标则是成为区域及全国服务创新双领先的通信运营商。
“这是我们雄安公司所有人共同讨论出来的公司文化,和其他所有地方的移动公司都不一样。”杨金辉告诉本报记者。
以推动智能雄安为使命的雄安移动,于2017年6月28日,率先迈入了5G时代。试验站点具有1Gbps下载能力,在今年3月26日,完成首次5G自动远程驾驶启动及行驶测试,实现了通过5G网络远程控制20公里以外的车辆完成启动加速、减速、转向等操作。
但5G试点只是雄安移动的一个成果,千兆光宽带、NB-IoT物联网业务在雄安也已经落地。
“比如智慧井盖,如果井盖丢失,会第一时间向后台报警,后台能够迅速派出人员抢修维护,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员失足掉落。”雄安移动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
“打造智慧城市是雄安的一个重点方向,现在所有公司都在积极参与。”上述国网人士说。
事实上,从奥威路扩散的新思路已经延伸到了整个雄安新区,无论是千年秀林,还是白洋淀规划,这些从央企“头脑”里形成的新思路,已经指挥着奥威路以外的央企“躯干”,改变着整个雄安新区。
“可以说,对于雄安的建设,我们心里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当然接下来还有很多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创新,但相比前几个月的茫然,我们现在还是很有方向的。”中国建筑一位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