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遗址新发现:为研究五千年前长江下游文明发展提供新视角
时间:2025-01-25 01:45:22 出处:探索阅读(143)
11月29日,寺墩视角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遗址研究游文公布了位于江苏常州寺墩遗址的新发现最新考古成果。寺墩遗址新发现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千年前长视角。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江下是展提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年至4500年。供新遗址以一处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寺墩视角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遗址研究游文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新发现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千年前长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江下支持下,2019年以来,展提南京博物院持续开展寺墩遗址考古工作,供新取得了重要成果。寺墩视角
寺墩遗址发掘区航拍图。(南京博物院供图)
据了解,寺墩遗址的崧泽文化遗存分布于墩北和墩东台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已发现墓葬区、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遗存。其中墓葬共40座,出土大量陶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水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以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最为精美。而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十余处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考古工作者在墩东台地界沟中发掘出刻有“日月山”等符号的大口缸残片。
这是寺墩遗址出土的部分崧泽文化遗存。(南京博物院供图)
“5000多年前,长三角地区就处于同一文化圈。”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于成龙表示,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
记者:蒋芳、邱冰清
编辑:初杭、吴梦桐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