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监测市场蓝海扩容 技术过硬助企业啃好“蛋糕”
时间:2025-01-24 22:47:36 出处:探索阅读(143)
《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在即,蛋糕人们的土壤目光再度聚焦土壤修复市场,业内预测市场空间或高达4.6万亿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市场监测先行,蓝海土壤监测和调查或成为本土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淘金”的扩容一个入口。当然,过硬企业在准备开啃这块“蛋糕”时,助企需要有过硬的业啃技术,先进的蛋糕监测设备,还要储备相关方面的土壤人才。
近日有消息称,监测技术《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比预料的市场时间更快一点出台。
土壤治理修复政策的蓝海频繁出台,市场的扩容需求,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据预测,土壤修复行业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发展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行业之一,市场空间或高达4.6万亿元。且由于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土壤修复行业有望长期热度不减。
为此,很多相关企业希望借机在土壤修复领域大干一场。《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在即,人们的目光再度聚焦土壤修复市场。根据我国土壤修复的实际情况,土壤监测和调查或成为本土企业进入土壤修复领域“淘金”的一个入口。
摸清“家底”第一步
若想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首先就要摸清“家底”,做好土壤监测和调查工作。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去年5月,国务院公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即侧重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力求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今年年初,环保部公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将“土十条”延伸和细化,明确各方责任。此外,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已基本建成,拟定布设4万个监测点位,整体反映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业界纷纷表示短期内土壤监测和调查市场将迎来重大利好。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土壤监测设备行业市场增量可达45亿元。相关的检测机构、企业、设备供应商也因此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土壤检测以各地环保部门为主,商业检测机构为辅。与之相关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有SGS通标、CTI华测、澳实等。据悉,在2016年前5个月,许多土壤、地下水检测中心业务量都较少,“土十条”发布后,土壤检测项目明显增多,并一跃成为热门检测业务。检测机构纷纷表示,检测中心的相关业务甚至达到饱和。
从事土壤调查和监测的企业也因此受益。迄今为止,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已公布三批《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从业单位推荐名录》,上榜的单位中从事污染地调查评估的共37家,从事分析监测的共7家,其中不乏高能环境、北京建工环境等著名修复企业。此外,相关代表企业还有中金环境、聚光科技、天瑞仪器等。
这些企业有的综合实力强大,以北京建工环境为例,公司拥有热脱附、生物化学还原等多项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强,工程项目经验丰富,又具有国资房建企业背景,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然而,公司的上市之路一直比较坎坷,希望其能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早日如愿以偿。有的企业则专攻某个领域,以天瑞仪器为例,公司深耕仪器仪表领域多年,在土壤检测仪器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技术是关键
土壤修复可是个“技术活儿”,具有较高的行业标准。要想根治土壤污染,主要靠技术。无论是土壤修复还是土壤环境的调查与监测,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越多,就越能占领市场。
高能环境就是靠技术“吃饭”的典型代表。高能环境以防渗技术起家,这一技术可以防止污染扩散,与土地修复息息相关。另外,公司已建立起综合性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可处理重金属、有机物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同时已积累近70个土壤修复项目,可谓是经验丰富。
此外,近年来,博世科、永清环保等土壤修复企业也纷纷选择去“海淘”先进技术。例如,博世科就在今年1月收购了加拿大RX公司,该公司在环境特性分析、工程项目咨询和实施等方面具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收购后,博世科能在污染场地的识别、评估、修复及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而这对于国内土壤修复行业来说,影响也很深远。
尽管这些企业“有钱任性”,用资本换来技术,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土技术相对较弱的问题。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土壤环境、污染场地修复的市场化进程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海淘”回来的技术如何准确地应用、检测国内的污染场地也是企业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企业应在学习海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场地污染实际特征、国家经济情况、科研水平等综合考量,最终将先进的海外技术“本土化”。
标准体系尚待明确
除了技术难题外,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尚未形成明确的标准体系,这对于从事该领域的企业也是一个困难。近日,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林在“2017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上表示,在场地调查与监测方面,目前只有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很难支撑现有的污染场地调查。他认为,现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只有场地的调查,对污染场地的采样、监探,包括快速监测仪器的使用、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我国风险评估方法过于保守,难以客观评价风险;修复技术方面基本上缺失,也缺少技术规范。
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国家出台更详细的政策,去规范修复技术、建构层次化风险评估体系等。今年被业界称为“土壤修复环境政策爆发年”,这些即将出台的政策是否能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检测标准体系等相关领域也将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标准一旦确立,将引导行业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一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能会因此受益。
总之,虽然土壤监测市场的前景看上去很美,但在这个行业“淘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先进的监测设备,还要储备相关方面的人才。在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方兴未艾,势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企业在准备开啃这块“蛋糕”时,要保持冷静,先对自己的技术实力进行评判,这样才真正有机会坐拥千亿市场,淘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桶金。